“吃货”苏轼发明东坡肉爱点外卖,却不肯吃牛肉,原因令人钦佩!

时间:2023-04-11 09:04:32     来源:李毛

提起“古代的吃货名人”,袁枚和苏轼都是不能绕过去的代表人物。

袁枚不仅喜欢收集菜谱、喜欢跟厨子交朋友,而且无论去谁家吃饭,一定要带上自家的厨子,遇到自己喜欢吃的,就让厨子“伤皮赖脸”地拜师学艺。

至于苏轼,“资深吃货”的名号跟他“一代文豪”的美誉并驾齐驱,无人能敌。


(资料图)

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贬谪外地,他都是走到哪吃到哪。

东坡肉、东坡肘子、东坡豆腐、东坡酥、东坡饼……全国各地以东坡命名的食物多达60多种。

不过,不知道细心的吃货们有没有留意到一件奇怪的事情,那就是苏轼吃猪肉吃羊肉却不吃牛肉!

这是为什么?

云葭在她的新书《挑战古人100天2大宋小民生活日志》(以下简称“大宋小民生活日志”)中写到“宋朝民间禁止吃牛肉的,私自宰杀耕牛是犯法的。”

原因很简单,因为牛是农耕的主力!

是不是又涨知识了?

其实,书中像这样的零碎知识点不少呢!从“饮食”“店铺”“医药”“物价”“消防”到“丧葬”“婚俗”“养老”“科举”“司法”“兵役”……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解读宋朝人的市井生活;用直白的语境和诙谐的语言沉浸体验宋朝人的民生民情。

云葭说写宋朝人的市井生活,比写他们的娱乐休闲更有趣!她怀疑:宋朝历史是不是一部穿越剧?因为宋朝人的生活与现代人很接近!比如说眼下社会讨论度非常高的外卖、养老、婚嫁丧葬礼仪等。

外卖行业

在我们的印象中,外卖行业是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萌生的新鲜事物?其实不然,早在11世纪的宋朝,外卖就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。

而更准确地说,早在汉代,外卖就已经出现了。

《汉书·王莽传》中有这么一段记载:“莽闻城中饥馑,以问业,业曰:‘皆流民也。’乃市所卖梁飰肉羹,持入视莽,曰:‘居民食咸如此’莽信之”。

翻译过来,就是说在王莽统治时期,有一年闹饥荒,王莽问侍从王业情况如何?王业便到城里买了一份“外卖”给王莽看,说饥民们都可以吃上这个。

虽然有点弄虚作假的意思,但也充分说明此时外卖已经很流行了。

唐代的《唐国史补》中记载了这么一个用外卖招待客人的故事:

德宗非时召吴凑为京兆尹,便令赴上。凑疾驱,诸客至府,已列筵毕。或问曰:‘何速?’吏对曰:‘两市日有礼席,举铛釜而取之,故三五百人之馔,常可立办也’

唐德宗时,吴凑被提拔为京兆尹。

他要宴请同僚。等同事陆陆续续到齐的时候,宴席也第一时间准备好了。

有人问怎么速度真么快?

他说东西市的酒楼都有外卖服务,取锅碗瓢盆去盛就可以了。哪怕三五百人一起吃饭,也能够立马开席。

既然“万国来朝”的唐朝,外卖就如此发达,到了宋朝肯定更加便利了。

南宋笔记《三径野录》中就有记载:“吴中妇女骄情,皆不肯入庖厨,饥则隔窗索唤,市食盈笛,至不下楼。”

这段文字是说吴中的妇女们不太喜欢做饭,饿的时候就把一只篮子通过窗户放下去,小摊小贩取走篮子中的钱,然后就会把妇女们所需的食物放到篮中,妇女再将篮子收上去。

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爽?不做饭就点外卖,这不就是现在的生活状态吗?不过,这场景倒是让人想起了穆婷婷版的潘六姐初遇西门庆的桥段。

随手翻看《东京梦华录》,满篇都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。汴京更是吃货的天堂!想想刘亦菲和陈晓主演的剧版《东京梦华录》足见一般。

难怪,唐朝时人们还是一日两餐。等到了宋朝,一日三餐就成为常态。敢情是因为好看又好吃的美食太多了!

在这种情况下,外卖自然而然得到追捧。就像现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外卖一样。怪不得宋朝的餐饮是我们历史上登峰造极的存在。

宋朝时期,不仅平民百姓爱吃外卖,就连皇亲贵族也喜欢点外卖。

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到了大型节庆日,还有专门为皇帝准备的外卖,以备随时召唤!

电视剧《清平乐》《知否》中就有不少点外卖的片段,细心的网友肯定会注意到的。

注意,千万不要以为皇帝点外卖是因为贪吃哦,宋太祖曾下诏:点外卖以示节俭和与民同乐。

敢情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啊!这规矩也从侧面推动了市井经济的发展,让人间烟火发展迅速,为大宋王朝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。

不知道现在的很多利于民生发展的条款,是不是有借鉴呢?

· 婚嫁丧葬礼仪

外卖只是我们餐饮业发展的一个衍生物,其实,还有比外卖更高级的餐饮一条龙服务,那便是承办酒席的“四司六局”!

苏轼就经常在家里办酒席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美味。

都说有需求才有服务。只要东家出的起价格,能够享受到一条龙服务的不仅有宴席,还有婚嫁丧葬礼仪。

宋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子15岁,女子13岁。

男女成婚遵循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婚礼习俗依旧遵循周朝传下来的六礼,即: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
婚礼仪式中,迎送双方的仪仗队可以雇人,仪式上所需的物品都可以租赁……这不就跟现在的婚庆礼仪公司一样吗?婚纱、敬酒服、婚车、司仪、摄影,包括结婚当天仪式上的很多摆件都可以租用的。

在整个我们古代史上,受“儒家思想”影响,厚葬一直被推崇。但到了宋朝薄葬受到王安石、范仲淹、司马光的大臣支持。

同时,火葬也取代土葬,成为平民百姓的主要选择。

咦?儒家思想不是追求“入土为安”吗?怎么还会有如此多的老百姓选择火葬呢?看古装剧,如果选择火葬不就是挫骨扬灰,不是深仇大恨的人不会这样做的。

说起来,选择火葬的原因也很复杂:一方面是初期战争频繁导致人口流动大,火葬后带着骨灰回归家乡更方便;另一方面则是人多地少,经济条件所限制。土葬伴随着厚葬,这都是经济压力。

《宋史》记载:“河东地狭人众,虽至亲之丧,悉皆焚丧。”

宋人洪迈在《容斋随笔》曾说:“民俗火葬,自释氏火化之说起,于是伤而焚尸者,所在皆然”,这表明,佛教的传播和盛行让世人对火葬有了更多的了解,更多的选择

套用现在的思想:反正这件事情要处理,既然2种处理方式差不多,自然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,选择最方便最便捷的咯。

是不是跟现在社会所推崇的想法完全一致?

宋朝的丧葬典礼分为两部分,分别是丧礼和葬礼。流程是:初丧、治丧、出丧、墓葬、葬祭。

丧葬典礼需要的物品都能在市集上买到,不需要事主费心劳力临时准备(这种事情也没有提前准备一说,心里膈应不是?)

· 养老业务

熟悉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,宋朝推行以孝道治天下。

“孝悌”之人会得到推荐,进而有单独的测试。大多数情况下会安排个一官半职,实现人生的越级。

这一部分人不需要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,不需要经过千军万马的PK,只需要“体贴照顾父母”、“奉养宗族老人”,获得街坊邻里“大孝子”的美名,就能够有做官的机会。

当然,如果有人胆敢不孝,官府也会给与相对应的惩罚。

这也算是走上仕途的另一种途径吧。

对了,实行“以孝选官”的人才选拔方式,还是宋太祖制定下的规矩呢。

既然宋太祖如此看重孝道之人,那必然有完善的养老体系咯。

在尚"孝"文化的影响下,宋朝有四大养老模式,分别是“家庭养老”、“宗族养老”、“社会慈善”、“地方福利”,它们共同承担起了整个社会赡养老人的义务。

《宋史·食货志》记载:凡鳏、寡、孤、独、癃老、疾废、贫乏不能自存应居养者,以户绝屋居之;无,则居以官屋,以户绝财产充其费,不限月。1107年,宋徽宗便规定“居养鳏寡孤独之人,其老者并年五十岁以上,许行收养,诸路依次。”

宋徽宗此举,是将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没有亲人抚养的老人都纳入了保障体系……这不就是眼下大家伙儿心心念念的地方养老吗?

尾声

著名史学家陈寅恪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”

宋朝不仅有“文人天堂”的美誉,还因为重文轻武而成为我们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。

从“琴棋书画诗酒花”到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虽然宋朝在文治、武功方面比不上汉唐盛世,但是在经济的发达、文化的昌明、思想的繁荣领域却远超汉唐。

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,云葭的《挑战古人100天2大宋小民生活日志》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!

看过之后,就会懂得为什么宋朝才会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,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机构,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主导编写的成药标准处方书……四大发明可是有3个在宋朝出现的!

每年造船3000艘,与近50个地方保持海外通商……也许,我们该重新认识大宋王朝了!

#以书之名#

标签:

最新文章推荐